记者张勤峰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需要适宜的货币金融条件,离不开货币政策的支持和配合。政府债券供给高峰渐近,货币调控操作有望于近期结束静默,今后一段时间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可期。
今年财政政策的一大特点是财政增支与减税并举,特别是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三箭齐发”,措施更加丰富,力度继续加大,更加凸显财政政策的积极有为,也顺应了各方对财政政策发力的期待。但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且财政扩张程度是有节制的。有别于先前一些人企盼的“强刺激”,1万亿元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适度,主要用于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并预留部分资金用于地方解决基层特殊困难。另外,抗疫特别国债将与中央国债统筹发行,暗示大概率按市场化方式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无论是规模、用途还是发行方式,与先前一些市场猜测均有所不同,既证伪了“强刺激”,也展现了纪律性。
某种程度上,这有望平息近期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引发的争论――政府举债依然遵循“开前门”做法,也没有直接向央行发行的安排。而如此财政扩张力度,还不至于要到实施赤字货币化的地步。
赤字货币化争论可休矣,但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势在必行。近年来,在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部门更加注重加强政策协调配合,财政与货币政策联动明显增强。面对全球疫情、外部环境变化等造成的不确定性,更应加强财政、货币、产业、贸易、消费、区域发展等各方面政策协调配合。
应看到,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需要适宜的货币金融条件和货币政策适时适度的支持和配合。仅就政府债券扩容增发而言,货币政策的配合不可或缺。5月以来,地方政府债券迎来发行高峰期。据最新统计,本周地方债计划发行额达创纪录的7701亿元。两会之后,特别国债可能启动发行,整个二三季度都将处于政府债券发行高峰期。大额债券集中发行可能对市场造成影响,还可能挤出其他主体的融资。从历史上看,在政府债券发行高峰时期,央行往往会从货币调控操作层面给予配合,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适度增加流动性投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明确“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宽信用意图明显,宽货币难以退出,精准发力可期。就短期来看,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较长时间停摆之后,加上政府债券发行放量,银行体系流动性已趋收敛。为应对政府债券供给高峰,也为推动利率持续下行,货币调控操作有望于近期结束静默,与财政举措协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