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当前的中欧关系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来自三方面。
首先是推进双方关系发展的既定日程被打乱。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45周年,本是双方间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合作的重要一年。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去年12月明确指出,在中欧建交45周年之际,中方愿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中欧高层交往,共同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今年年初,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表示,中欧今年将展开包括密集高层交往在内的一系列重大议程。可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中欧双方的既定外交日程安排,诸多政治、经贸和人文合作议程也被暂时延期。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日前也说:“近来只是忙于在办公室内电话联系与参加一系列视频会议,传统意义上最核心的通过人与人交往进行的正常外交活动难以开展。”
其次,双方关系之间既存的摩擦和分歧,随着对疫情本身的不同认识与应对有复杂化的苗头。中欧历史与发展水平不同,相互间存在不同看法、摩擦和分歧,本来很正常,不影响合作大局。年初以来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对双方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带来挑战,使双方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双方政治互信基础经受了一场大考。欧洲国家采取的抗疫思路和举措,体现出自身特点与多样性,欧盟经历了从实践中调整策略、逐步完善政策、强化团结合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双方一度产生了一些误解,中方有一些人不理解欧洲的抗疫策略,表现出比欧洲人还着急的心态,欧洲则有一些人出于政治偏见与习惯性傲慢,对中国的抗疫乃至勇于担当的国际抗疫合作说三道四。事实上,中国与欧洲在应对疫情上国情不同,各有各的长处。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适应新冠病毒大流行对世界秩序带来改变的新时代。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欧洲一些人士也产生了一些疑虑,去年3月欧盟发表的对华政策文件把中国定性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对于合作伙伴定位双方没有分歧;关于竞争者,即使合作伙伴也存在竞争,竞争关系也可以是建设性的。“制度性对手”的说法是首次提出,对此中方不能苟同。中欧在几十年关系发展历史中从未互为对手。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近日指出:疫情危机将加速疫情前已有的历史进程,其中包括更大规模的地缘竞争与更严重的美中紧张局面,欧盟必须考虑在疫情对全球化与民主体制冲击等历史条件下的欧洲战略。在中方看来,对于不同意见和看法,最好的办法是对话沟通,通过增进相互了解来管控分歧,通过推进合作来化解分歧。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不应成为交流合作的障碍,更不能因此就把对方视作威胁,这是中欧关系长期不断向前发展的经验。
必须看到,目前正在进行的抗疫合作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中欧合作新形式,为推进未来中欧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历史机遇。
新冠病毒肆虐面前,历史见证了中欧经历的相似痛苦与磨难。难能可贵的是,在疫情面前中欧始终相互帮助。通过抗疫合作,一些偏见和误解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化解,中欧合作的基本框架和方向得以保持。
当前,欧洲疫情形势仍未得到根本缓解,抗疫任务依然艰巨。合作抗疫离不开双方共同努力,在反对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的虚假信息,设法克服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双方还需通力合作。中国对欧政策具有高度稳定性和连续性,希望合作抗疫取得胜利后,双方还将继续推进各项双边合作大计,将中欧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更高水平,共同维护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健康、繁荣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