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3939/j.cnki.zgsc.2016.24.225
1 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1.1 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存在争论。贸易对环境的“有害论”认为贸易活动使生产规模扩大,这必然耗费更多的资源,从而带来过多的污染排放,因此迅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应当对当前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负主要责任,而这种危害对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影响更为严重。Copeland和Taylor(1994)提出的“污染天堂假说”以及Dua和Esty(1997)的“向底线赛跑假说”都印证了这种说法。而国际贸易对环境的“有益论”则认为资源在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可以被更有效的配置与利用,同时国际贸易使得清洁的技术、产品、服务能够在国与国之间传播,这些都促进了环境的优化。支持这一说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Copeland和Taylor(1994),他们把贸易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相联系,并认为倒U型曲线同样存在于贸易与环境质量两者之间,最终得出结论,国际贸易从长期来看对环境质量是有益的。
但是,贸易对环境的两种争论并不全面,经过众多学者多年来的研究发现,贸易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单向效应,更可能这种影响是多重效应的综合效果。最为普遍接受的理论是Grossman和Krueger(1991)的三效应理论,他们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效应主要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这三种效应综合决定了总效应的正负和大小。但是,众多学者对这三种效应具体如何影响总效应的意见并不一致,一般来说,学者们普遍认为技术效应会对环境带来正向影响,规模效应带来负向影响,结构效应的影响效果争议最大。
1.2 环境对贸易的影响
第一,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能源的支持,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以为国际贸易提供必要的支撑作用。而同时,环境条件还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来源,影响该国国际贸易的内容与规模,进而影响国际分工的格局。
第二,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各国也都更加注重环境规制的设立。环境规制简单来说就是政府为了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制定的一系列调节企业经济活动的政策与措施。环境规制一方面可以推动技术的进步,使本国的自然环境得到保护,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本国相关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会限制本国当前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三,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技术都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更强、投入也更多,因此发达国家会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并在国际贸易中用这样严苛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入,从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形成障碍。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反倾销税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倾销。这些都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造成了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会影响环境质量,同时环境又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并且显然,发展中国家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
2 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尤其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对外贸易进入高速发展期,进出口总额增长很快,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进出口总额出现短暂的下降,但是这种情况在2009年之后得到改善,中国的对外贸易又恢复增长,到了近几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阶段。
截至2014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43015.2亿美元,约是2000年的9.1倍,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量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也在逐渐加大,到2014年已经达到了1195.6亿美元。
通过分析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对外贸易中,容易产生污染的货物进出口额远大于较为清洁的服务进出口额,甚至是服务进出口额的7倍多。而在中国货物的对外贸易中,对外货物贸易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属于贸易顺差。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比例较大的货物类别是机电产品及其零件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比例分别为41.5%、12.3%、7.9%,这三大类产品便占据了出口总额的61.7%,并且出口量明显大于进口量。而这三大类产品大都出自污染较高的产业,多属于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这样的出口贸易结构存在不合理性,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 中国环境的现状
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而与此同时对外贸易的扩张也带来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加剧了污染物的产生。
2000年,中国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38145亿立方米,而2013年则增长为669361亿立方米,是2000年的4.8倍。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也从2000年的81608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330859万吨,增长了约3倍。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94亿吨,2013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10亿吨,工业废水也出现了小幅度的增长。几乎所有污染物的排放量,中国都位居前列。
中国的大气污染近些年也成为国家和人民尤为关注的问题。近几年,中国的雾霾现象越发严重,治霾行动也不断被提出,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据2014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全国161个城市中,仅仅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达标率不足10%。华盛顿邮报曾于2014年公布了一份中国和美国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对比图。中国城市日均污染程度约是同样排名的美国城市的7.5~8.5倍。 除此之外,中国的水环境问题也亟待解决。中国有10%的地表水被严重污染,每年都会有十几起关于水安全的水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在2014年监测的4896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水质为优良、良好和较好级别的监测点的比例为38.5%,而较差和极差级别的监测点比例高达61.5%。
4 贸易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
从中国对外贸易和环境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贸易大规模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又会反作用于贸易,给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如何使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环境成本内部化是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
目前我国的贸易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矛盾,我国自然资源比如水、电和天然气等消耗严重,但是同时我国这些资源的市场定价又相对低廉,这就造成了这些资源的大量浪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将环境成本内部化。
环境成本内部化是提及最多的一个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途径。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也就是说要在产品成本中加入环境的成本,使环境成本的外部性得以消除。这就需要将环境看作企业的生产要素之一,对环境的损耗进行正确的估价,同时将其价格在市场交易中体现出来。将环境成本内部化需要将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结合起来,运用市场手段,督促企业从生产环节做起,在源头减少污染,实现最终企业环境收益的增加。具体方法有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税收、许可证贸易、环境目标管制、规章标准等。我国当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行政管制、排污权交易以及排污收费。
当然这在实施过程中是不容易的,需要从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方面着手推进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进程。首先,要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让公众真正意识到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其次,企业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环境保护的责任,必要时要利用法律法规以及舆论宣传等手段对其进行督促,并且要提高对污染企业的收费标准,加大对污染的惩罚力度;除此之外,为了达成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实现,政府需要给予企业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企业经营的初期,政府还需要一定的财政支出来扶植企业。
4.2 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环保技术的传播与创新
贸易与环境问题普遍存在,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矛盾显然更加严重。发达国家经济实力比较强劲,技术比较发达,同时其环境规制相对较高,这也使得发达国家面对的贸易与环境的矛盾相对较小。因此,在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应当起到主导作用,各国应当共同但是有区别的承担责任。各国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较严格的环境规制,实行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措施,学习先进国家的绿色技术,同时加强本国环保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促进环保产品的繁荣。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可以加快环境保护的进程,更加顺利地改善贸易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4.3 成立国际性的环保基金,推进环保事业在全球的推动
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需要每一个国家的参与,建立全球性以及地方性的专门的基金来协调贸易和环境问题,可以避免一些国家的搭便车现象,促使更多的国家重视贸易与环境问题,这些基金可以用来对贸易中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与恢复,并对环境保护的国家进行奖励与补偿。
4.4 建立公平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进一步推进基于环保的贸易机制的设立
国际经济秩序包括国际协议、国际分工以及贸易规则,公平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保障国际经济顺利运行的基础。然而,当前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一套公平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这深化了包括金融危机与环境危机等国际领域的矛盾,使得各国贫富差距加大,造成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众多的贸易冲突。国际分工的不同使得发展中国家普遍成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大国,并且这种情况持续加剧,这将不利于国际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使各国都积极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当中,才能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调整现有的经济格局,从而达到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除此之外,推进基于环保的贸易机制的设立,可以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有效地减少污染。还可以促进各国对环保产品的重视,加强各国企业对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又能使企业在贸易中得到环境成本的补偿,从长期来看这些举措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改善十分有益。